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OD体育 > OD体育官网

OD体育官方网站- OD体育APP下载- 世界杯指定投注平台襄阳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5-06-27 19:16|栏目: OD体育官网 |浏览次数:

  od体育官方网站注册网址,od体育app官网下载,od体育最新登录网址,od体育平台,od体育app,od体育app下载,od体育靠谱吗,od体育,od体育下载,od体育官方网站,od体育官网,od体育投注,od体育下注,od体育买球,od体育世界杯,od体育欧洲杯,od体育赛事,od体育开户,od体育注册,od体育登录,od体育入口一是对标国家、省各级领导要求,把准工作方向。今年以来,国家、省各级领导对襄阳乡村振兴工作高度关心,多次莅临指导。其中,5月8日至9日,省委书记王蒙徽在襄阳调研时,肯定襄阳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做得好”。我们将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怀和工作要求作为推动工作的最大动力,一丝不苟抓好贯彻落实,以实际行动开创襄阳乡村振兴新局面。二是对标“五级书记”责任制要求,压实责任链条。坚持“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暨市乡村振兴工作指挥部统筹协调作用,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33位市级领导联系帮扶巩固脱贫成果任务重的乡镇,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对所有乡村、脱贫户、监测对象包联帮扶实现全覆盖。三是对标“市县抓落实”要求,高位推进实施。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创新“五线”工作理念,即守住防贫“底线”、做强产业“主线”、打造示范片“风景线”、严控风险“红线”、夺取争优“高线”,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市乡村振兴工作指挥部建立“12361”工作机制,每周开展一次监测排查,每两月召开一次市乡村振兴工作指挥部成员单位联席会议,每季度(3个月)开展一次综合督查,每半年(6个月)一总结,每年一考评,推动全面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二、健全“三大体系”,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一是落实“三线”并行,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户自主申报、部门数据比对、干部常态摸排”三线预警机制持续发挥作用,截至目前,累计排查农户767700户,识别监测对象3660户10589人。根据每户致贫返贫风险,“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落实产业、就业、兜底帮扶措施8400余个,已有2025户5684人消除风险,占比53.7%。开发建设“襄阳市数字乡村管理服务平台(一期)”,精准、及时对返贫致贫户实施监测帮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二是兜牢“三类”保障,帮扶政策常态落实体系进一步健全。把“两不愁三保障”作为脱贫质量和成色的重要检验,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持续巩固。强化义务教育保障,健全完善控辍保学联控联保机制,2023年春季学期共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及中职学校各项资助政策学生94595人次,发放资助资金7508.1715万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零失学零辍学”。强化基本医疗保障,全市县域内医疗机构全部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参保全覆盖,农村特困人口报销比例达到99.95%,低保对象和监测人口分别达到91.25%、82.74%,未发生因病返贫致贫现象。强化住房安全保障,深入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大排查等专项行动,及时落实危房改造政策,2023年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申报1028户,拨付危改补助资金1944.436万元。强化饮水安全保障,对已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维修养护改造,筹措资金1372万元,受益人口7.5万人。三是强化“三项”帮扶,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帮扶体系进一步健全。强化驻村帮扶,对全市期满的驻村干部进行系统轮换调整,选派驻村帮扶力量1910支,驻村干部4101人,其中市级205支,实现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社区)、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低于5万元的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五类村”全覆盖。强化乡村振兴重点县帮扶,市级衔接资金分配向乡村振兴重点县倾斜,2023年市级衔接资金8000万元中,南漳、保康、谷城合计安排3986.02万元,占比49.8%。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易迁后扶项目84个,投资3429.5万元,促进安置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易迁劳动力摸底,对有劳动能力的14288户23463人易迁人口实施按需培训,实现了有劳动能力家庭最少有一个稳定的收入项目或者一个劳动力就业。

  三、突出“三个聚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一是聚力加快乡村发展。围绕襄阳市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2023年落实中央、省、市、县四级衔接资金15.5亿元,支持实施1248个帮扶项目。抢抓襄阳全域创建国家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机遇,确保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应贷尽贷”,累计发放小额信贷1.69亿元。建立脱贫劳动力每月监测调度机制,全市脱贫人口就业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二是聚力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片。按照“区域布局、流域治理、全域振兴”的思路,以小流域为单元,全域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片创建。将创建示范片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和季度综合督查,从市级衔接资金中安排2000万元进行奖补。2023年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片项目9个,总投资9.12亿元,建设各类项目92个,串联行政村66个。三是聚力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按照“快递进村、全域覆盖、年底完成”的要求,推动11个县(市、区)、开发区全部设立邮政快递行业监管机构和县级公共配送中心,建立乡镇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179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2263个,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

  一是群众收入实现持续增长。因地制宜出台并落实了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措施,2023年前三季度,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27元,同比增长7.6%,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生产经营性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合计11775元,同比增加914元。二是群众认可度取得新突破。保持各项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帮扶力度只增不减,群众认可度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三是“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进一步巩固。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无一人失学辍学;落实医保资助44250人693.193万元,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实现了参保及参保资助率100%,政策内报销比例达92.71%;锁定年度危改计划198户,已完工186户;投入3.21亿元用于饮水安全保障和服务能力提升。

  一是压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县委县政府坚持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确保指挥调度及时有力。二是压实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责任。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年初印发了工作要点,每月印发重点工作提示,每季度组织开展1次重点业务工作大督查,切实发挥了牵头抓总作用。三是压实行业部门责任。各行业部门及时制定配套政策、细化工作方案,坚持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确保本行业部门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四是压实驻村帮扶责任。2023年全县共选派省、市、县、镇工作队475支1463人,实现所有行政村派驻工作队全覆盖。五是压实问题整改责任。县主要领导安排部署、亲自督办了2022年国家、省后评估反馈问题和2023年省、市暗访反馈问题整改,并按时验收销号和上报了情况。

  一是动态监测抓帮扶。2023年共集中排查农户103139户,召开部门联席会3次,收集核实预警信息共6339条,新识别纳入监测对象66户205人。二是多方联动壮产业。全县新型经营主体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98个,家庭农场2768个,直接或间接带动脱贫户共4254人。农业农村部新认定我县1个“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省农业农村厅新认定我县4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南漳县拥有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55家,2家合作社被评为“2022年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三是多措并举促就业。截至目前,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务工总人数17403人(其中脱贫人口17224人),同比增加473人。共落实一次通补贴965人近50万元、雨露计划补助895人134.25万元。2023年全县共开发公益性岗位3311个,核查认定的32家帮扶车间带动务工就业2587人。四是易迁后扶紧跟踪。“十三五”全县搬迁总规模为4804户12227人,现实际规模为4518户10997人,有劳动力的3072户5432人全部实现了就业。五是资金项目严管理。我县2023年共到位中央、省、市、县财政衔接资金17397.38万元,安排213个项目,开工率100%,资金拨付率85%以上。六是强力推进区域协作。我县与宜城市开展了2次交流互访,共组织我县脱贫人口到宜城务工110人,双方各选派2名挂职干部和2名技术人员开展了交流挂职。七是乡村建设促发展。全县完成户厕新建1374座,完成问题厕所整改1759座,新建了17座垃圾压缩转运站,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100%。县政府投资2200万元高标准建成了1个县级寄递物流配送中心和18个镇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以及273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八是乡村治理见实效。全县304个村(社区)均建有志愿服务队和“时间存折”积分兑换超市。培育公益组织21支、志愿服务品牌项目200余个,服务受益人群达2万人次。我县创新的“红色屋场”纠纷工作法入展浙江枫桥经验陈列馆,受到习考察检阅,并被写入省委4号文件。

  那么我们又是如何通过示范片来推进乡村振兴的呢?我们创建示范片的落脚点是产业为先,联农带农共同富裕。着眼于推进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着力建产业、优龙头、富农民。一是做优产业强基础。围绕全市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每个片区集中精力打造2—3个特色产业生产、加工、流通基地。谷城县堰河村茶叶产业种植等生产基地,融合乡村旅游等要素,助力群众增收。二是三产融合促消费。依托片区产业和文化资源,探索休闲观光、采摘、研学等乡村新业态,全域推进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全市先后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家、湖北旅游名镇5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家、湖北旅游名村11家,全市44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中,涉及乡村自然资源景观的有23家。三是利益联结保增收。大力推行“市场主体+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实行市场主体连基地、基地建设带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在南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片,群众通过参与示范片工程建设、茶叶采摘以及开办农家乐、稻虾及油菜种植等年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

Copyright © 2012-2025 OD体育官方网站新闻网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电话:020-88888888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经济开发区 备案号:
网站地图